close
空氣清淨機綜合評比&推薦比較選擇相關醫療衛生新聞

有三高不自知 突發心梗險送命6月05日 19:44 好醫師新聞網記邱秉維/桃園報導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上圖:患者術前(左)、術後(右)心血管影像對照 沒有三高病史並不代表身體一定健康喔。43歲男性,既沒有三高病史,也已戒菸數十年了,卻在一次慢跑運動前,突然感到胸口悶痛,雖然意識清醒,但

有三高不自知 突發心梗險送命
6月05日 19:44

好醫師新聞網記邱秉維/桃園報導

檢視相片
檢視相片

上圖:患者術前(左)、術後(右)心血管影像對照

沒有三高病史並不代表身體一定健康喔。43歲男性,既沒有三高病史,也已戒菸數十年了,卻在一次慢跑運動前,突然感到胸口悶痛,雖然意識清醒,但身體仍不聽使喚地倒地不起,幸好同行友人立即撥打119送到天晟醫院急診,經心電圖檢查確定是心肌梗塞,緊急安排冠狀動脈支架植入手術後,才撿回一命。

中壢天晟醫院急診室主任余清圳醫師指出,患者從病發昏倒,經119救護車救護員先行處置後,送到醫院急診室,只花了十八分鐘的時間。病患到急診室後,因病人主訴症狀明確,且緊急心電圖檢查確定是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經急診醫師解釋病情後進行緊急心導管檢查,發現其右冠狀動脈完全阻塞,需緊急安裝冠狀動脈支架,整個發病過程到手術成功完成,不到90分鐘,正是因為急重症醫療團隊第一時間判斷正確,才得以讓在鬼門關前走一回的病患撿回一命。

中壢天晟醫院心血管中心邱定宇醫師表示,該患者住院期間檢查發現其血中總膽固醇超過270mg/dL,三酸甘油脂更高達745mg/dL,(總膽固醇正常值應低於200mg/dl,三酸甘油脂正常值應維持在200mg/dl以下),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只有31mg/dl (正常值一般應大於35mg/dl),經口服降血脂藥物治療後才逐漸達到治療標準。

根據門診數據統計,不少民眾以為自己沒有三高病史,自恃身體健康,卻忽略了現代人飲食重口味,加上高壓力又常熬夜的生活習慣,如果又缺乏規則有氧運動,讓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生率,有日漸升高之趨勢,發病年齡層也愈來愈低。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必須把握急救時間,愈早送醫,也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梗塞導致死亡的機率。

余清圳主任提醒,心肌梗塞發作時,心臟悶痛的感覺會比穩定型心絞痛更為劇烈,還可能有臉色蒼白、冒冷汗、四肢冰冷、噁心嘔吐、胸悶痛幅射到肩頸背等交感神經興奮症狀。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儘速求救119送醫急救,千萬不要嘗試自行駕車前往醫院求診,以免途中發生不幸。 此外,平日注意均衡飲食、少油少鹽多纖維、不抽菸、少酒、多運動,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預防心臟疾病發生。

Let's block ads! (Why?)

你以為是媽媽手、滑鼠手 其實是腱鞘囊腫!
6月05日 19:12

你以為是媽媽手、滑鼠手 其實是腱鞘囊腫!

電腦族、低頭族,或是常拿鍋鏟或抱小孩的媽媽們要小心!除了易有媽媽手、滑鼠手等症狀外,若手腕突然腫脹疼痛時,千萬不可輕忽,很有可能是手腕腱鞘囊腫,若不改善,嚴重的還得動手術。

當手腕部位出現腫大時,雖有可能是腱鞘囊腫引發,但因有些患者不會感到疼痛,容易被忽略。

腱鞘囊腫常發生在手腕手背內側

根據臨床統計,若手腕處發現硬物且凸起,有70%為腱鞘囊腫。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主治醫師黃永錚表示,不少媽媽們做家事、煮飯、抱小孩,或是上班族打電腦、低頭族滑手機,除了可能造成媽媽手、滑鼠手外,也可能導致腱鞘囊腫。

所謂「腱鞘」,是中空的膜狀構造,長條型肌腱可在腱鞘中滑動,如同刀劍劍鞘,而腱鞘囊腫除好發於手腕手背內側外,其他如腕部橈側(大拇指側)及手部掌指關節、足踝部等部位也可能發生。黃永錚解釋,當手部重複性、同一方向且持續某一動作,關節囊的稠狀關節液會被擠出,在手腕手背內側關節週邊隆起,當壓迫到肌腱或神經時,就會感到痛或手麻。

除了手腕外,黃永錚說,有些老人家因過去經常必須蹲著工作,除膝蓋容易引發退化性關節炎,也可能有膝窩囊腫問題。

小囊腫多半無痛,大囊腫有壓痛感

玉里慈濟醫院物理治療師邱新時表示,腱鞘囊腫的症狀較為多樣性,多數是在手腕手背內側呈現無痛隆起,且每個患者隆起的大小也不同。小的腱鞘囊腫多半無痛,或是當手腕彎曲時才會發現突起,不過,大的腱鞘囊腫也可能達2公分直徑,除了隆起影響外觀,還會有壓痛感,關節運動也很有可能受限。

腱鞘囊腫好發於20~40歲的人,女性比男性多,約為3:1,此族群正處於工作、繁忙家務時期,且女性肌肉力量較弱,當反覆且同一動作時,比較容易產生腱鞘囊腫症狀。

4大高危險群:媽媽、美髮師、廚師、上班族

經常使用手部工作的人,較容易出現腱鞘囊腫問題:

◆媽媽:女性手部肌肉力量較小,尤其新手媽媽每天抱小孩、幫小孩洗澡,或手拿拖把等打掃、煮飯,都很容易導致腱鞘囊腫。

◆美髮師:每天靠手幫顧客洗頭,例如手扶著顧客的頭沖水,都會導致手部過度用力,久而久之,形成腱鞘囊腫。

◆廚師:一整天手舉沉重的鍋子炒菜、拿鍋鏟翻炒,造成手腕過勞。

◆上班族:除了滑鼠手外,因上班族每天打電腦,如果手肘部位沒有適度支撐、懸空,手腕用力,再加上手指不停敲鍵盤,也很容易造成腱鞘囊腫。

檢測診斷2方法

1.簡易自我檢測法

黃永錚建議,若發覺手背內側突起,卻不覺得疼痛,可試著以LED手電筒照射患部,因腱鞘囊腫與關節液被擠出有關,因此,照射後會發覺皮膚穿透光,感覺皮膚有點透明感,這是簡易的自我檢測方法。

2.骨骼肌肉超音波檢測

不過,如果患部突起較大或疼痛,最好趕緊就醫。一般來說,腱鞘囊腫,可尋求骨科、復健科或一般外科等治療,主要是以超音波方式來檢測,也就是透過骨骼肌肉超音波,就可以精確診斷。

要積極治療、改變生活與工作習慣

在治療方面,患部較小且無痛的囊腫可以先觀察,若休息一段時間後自行消退或消失,就不需要太過緊張。但當發覺腱鞘囊腫一直沒有消退或變大的跡象,就要先就醫檢查治療,因為當患部關節持續過度不當使用,或放任不管,時間一久,患部很容易因為腱鞘與關節囊變厚或纖維化,使得腱鞘囊腫變大、變硬,不但容易造成關節處壓迫感及異物感,慢慢地也會感覺活動受限、握力減少等功能障礙,必須花較多的時間治療,且易復發。

但如果囊腫過大,則可能會壓迫神經,甚至產生疼痛、麻感,就應採取更積極的治療,經過檢查,醫師會評估以粗針把囊腫液體抽出,讓症狀會獲得改善,不過,如果患者生活習慣或工作型態無法改變,腱鞘囊腫問題仍會再度發作。

當腱鞘囊腫反覆發作無法緩解,尤其壓迫到神經、血管,血液不流通時,醫師則會評估以開刀手術方式治療,也就是切除囊腫,術後只要注意傷口癒合的好,就沒有太大問題。不過,雖然術後仍可能復發,但復發機率較小。

此外,如果是發生於老人家膝蓋部位,黃永錚建議,可先將囊腫抽出,並解決退化性關節炎問題,也可戴護膝改善。

常見治療3方法

1.適度加壓:若囊腫小於1公分,可戴彈性護具稍微施壓,並適度休息、避免過度使用患部,讓囊腫自行消除。

2.粗針抽吸:較大的囊腫可使用粗針將關節液等抽出,讓囊腫消退,但此法復發率較高。

3.開刀手術:手術切除囊腫,復發機率較低。

提早防範!跟著做3種手部運動

邱新時教導大家,可利用空閒時間做做簡單的3種手部運動,有助預防媽媽手、滑鼠手或腱鞘囊腫的發生。

1.手肘先放桌上,手握裝有半瓶水或整瓶水 的寶特瓶,往上並停留10秒,再往下停留10秒,重複10次,每天做3到5回。

2.5根手指套著橡皮筋,利用橡皮筋彈性,一拉一收的方式,訓練手指力量。

3.右手往胸前伸直,利用左手、將右手掌用力往上固定、停留10秒,然後換手,重複10次,每天做3到5回。

Let's block ads! (Why?)

大腸息肉一定會癌化嗎?
6月05日 19:12

大腸息肉一定會癌化嗎?

根據統計,約有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大腸息肉又分成腺瘤性息肉、發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其中,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

70歲的綜藝天王豬哥亮罹患大腸癌末期,癌細胞擴散轉移到其他等器官,雖然持續使用化療、標靶治療,但仍無力回天;若是早點發現大腸息肉並妥善處理,結果可能大不同。

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

根據國健署今年5月發表的數據指出,大腸癌發生率已連續9年蟬聯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冠軍,共有1萬5764人罹癌,比前1年發生人數增加624人、約增加4%。

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曾針對國內千名30~59歲上班族,進行「大腸息肉發生與飲食習慣調查」,結果發現,大腸息肉發生率為7.2%,推估全台有超過80萬上班族有大腸息肉。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楊靖國表示,大腸息肉為大腸癌的前兆,大多數的大腸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癌化而來;如果發現大腸腺瘤性息肉,建議及早切除以絕後患,能夠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生。

楊靖國指出,大腸息肉有基因遺傳性,若父母兄弟姊妹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病史,就要提高警覺。另外,嗜吃紅肉、高熱量、高脂肪的飲食,日常生活久坐少動,以及肥胖、吸菸,也都是好發族群。據統計,國人50歲以上的盛行率約為20~30%,70歲以上大幅提高至50%,平均每5人就有1人患有高度癌化風險的腺瘤性息肉。

大腸息肉早期幾乎沒有症狀

楊靖國表示,正常的腸道為粉紅色的平滑組織,而大腸息肉是指大腸黏膜表面出現不正常增生的組織變化。早期的大腸息肉小於1公分,通常沒有明顯症狀;超過1公分的大腸息肉,就可能感到腸胃不舒服,甚至造成出血現象。

根據醫師臨床觀察發現,大多數人因為大便形狀及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腹痛、腹瀉、解血便等身體不適情形,接受大腸鏡檢查而發現大腸息肉;或是50歲以上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才發現。

大腸息肉分3種

楊靖國形容,在大腸鏡底下,肉眼可以看到大腸息肉的外觀呈現為圓球狀、扁平狀,或帶有柄莖狀結構的隆起物,可細分為以下3種類型:

1.腺瘤性息肉:

外觀的顏色鮮紅,表面有明顯的微血管增生,好發部位為整個大腸,依病理組織分為管腔型、絨毛型以及管腔絨毛混合型,其中,以管腔型最常見,絨毛型最為惡性。患者偶爾容易有腸胃不適症狀,發生癌變的機率最大,約5~10%,發現時建議直接切除。

2.發炎性息肉:

又稱為「偽息肉」,患者常有大腸激躁症或是發炎性腸道疾病,如潰瘍性大腸炎(Ulcerative colitis)及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由於大腸發炎潰瘍、細菌感染,導致大腸黏膜長出新組織,表面沒有明顯的微血管增生,好發部位為大腸發炎位置,患者經常會有腹痛、腹瀉等症狀。此類病患以藥物治療為主,改善大腸發炎情形,息肉也會消失,建議定期追蹤觀察。

3.增生性息肉:

大腸息肉中常見的良性息肉,好發部位為乙狀結腸、直腸,通常是小於0.5公分、外觀扁平狀的大腸黏膜突起,色澤與週邊黏膜類似或略為蒼白,患者幾乎沒有症狀,不會變成惡性腫瘤。

腺瘤性息肉惡性高,及早切除防癌化

根據統計,腺瘤性息肉未做切除,5年後有2.4%機率會演變為大腸癌,10年後增加為8%,20年後提升至24%。切除後可降低發生大腸癌的機率約76~90%,腺瘤性息肉的復發率約30%。

楊靖國強調,腺瘤性息肉最好及早切除,可以降低出血,並且避免癌化轉變成大腸癌。根據大腸息肉形狀、大小,選擇息肉切除方式,包括切片夾夾除息肉、息肉切除術、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以及大腸直腸部分切除、大腸直腸完全切除。

大腸息肉大於2公分,容易有出血、腹痛的症狀

腺瘤性息肉外觀為圓球狀、有明顯突出類似女王頭的柄莖狀結構,進行息肉切除術即可。大於2公分的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可採取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及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大於5公分的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因經內視鏡切除穿孔的併發症機率大增,建議進行大腸直腸部分切除,並接受腸道吻合。

楊靖國說明,大腸息肉超過2公分以上,容易發生腸出血、腹痛的症狀,扁平狀的大腸息肉沿著腸道生長,手術過程會先在大腸黏膜下注射生理食鹽水、甘油或玻尿酸使病灶隆起,再使用內視鏡電刀圈將大腸息肉切除。

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出血量少、復原速度快

楊靖國進一步說明,以往切除扁平狀腺瘤性息肉,多以內視鏡黏膜切除術處理,但2公分以上的大腸息肉切除往往受到限制,隨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發展,可針對2公分以上的大腸息肉切除,且出血量少、沒有體外傷口,患者復原速度相對較快,平均住院天數約3~5天。他提醒,有服用抗凝血劑、預防血栓藥的患者,術前需停藥1星期。

一般人的大腸腸壁厚度僅0.2~0.3公分,且腸道內有許多皺褶彎曲處,使得進行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穿孔機率較高,增加手術執行的難度,考驗醫師的臨床經驗。

術後一個月建議低渣飲食

楊靖國指出,一般大腸息肉切除出血率約0.2%,2公分以上出血機率提升至2%,大部分的出血都可直接用內視鏡血管夾控制,減少出血及傷口破裂情形。

若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大腸息肉的出血率約0~12%,大部分出血也可用內視鏡血管夾控制,穿孔的機率約1.4~10.4%,小穿孔可用內視鏡血管夾處理;如發生腹膜炎症狀則需緊急開腹手術,而延遲性穿孔的機率約在0.3~0.7%。

術後一個月需特別注意飲食狀況,建議以低渣飲食為主,避免吃易脹氣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並自行觀察是否有延遲性出血問題;若術後有發生腹痛、大量解血便、解黑便等症狀,則需立即回診安排檢查。

7招預防大腸息肉上身

1.少紅肉、高脂肪、加工食品:紅肉及加工食品中含有較多飽和脂肪,會延長食物消化時間,增加大腸息肉發生機率。

2.多高纖食物:蔬菜、水果及全榖類食物,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天天五蔬果加速糞便排出、預防便秘,預防產生大腸息肉。

3.規律運動:每天運動30分鐘,每星期至少5次以上,有助腸道蠕動,降低大腸息肉發生。

4.正常作息:養成規律作息、充足睡眠、避免晚睡熬夜、吃宵夜,減少內分泌失調及腸道負擔。

5.定期糞便潛血檢查:50歲開始,每2年接受1次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現陽性反應,應該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6.50歲前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若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者,建議至少在50歲時接受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可透過窄頻光照射觀察息肉微血管狀況。依據微血管分布狀態,評估為良性或惡性,再進行息肉切除並送病理檢驗,根據檢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治療方式。

7.曾切除腺瘤性息肉者定期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良好者,建議每2~3年接受1次大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分化異常者,建議依照醫生指示,密切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家族性大腸息肉症,息肉成千上萬顆

腺瘤性息肉通常不只1顆,可能有2~3顆,且容易復發,甚至有人的腸道內有數10顆。楊靖國表示,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為顯性遺傳性疾病,30歲後腸道內可能多達成千上萬顆大腸息肉,變成大腸癌機率高達百分之百。他強調,家族中有人罹患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病史,最好提早至12~15歲青少年時期接受大腸鏡檢查;若確診為家族性大腸息肉症,建議進行預防性大腸直腸完全切除。

Let's block ads! (Why?)

1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空氣清淨機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