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清淨機綜合評比&推薦比較選擇相關健康新聞

防高溫熱傷害 心臟病、過重者要當心8月04日 12:45 防高溫熱傷害 心臟病、過重者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氣酷熱當心突發心臟疾病,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即使在夏天,也有可能會有高血壓、心臟疾病風險!夏天除了要預防中暑,如果有民眾發生胸悶胸痛、心跳快、呼吸喘、身體虛弱等情況千

防高溫熱傷害 心臟病、過重者要當心
8月04日 12:45

防高溫熱傷害 心臟病、過重者要當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天氣酷熱當心突發心臟疾病,國民健康署提醒大家,即使在夏天,也有可能會有高血壓、心臟疾病風險!夏天除了要預防中暑,如果有民眾發生胸悶胸痛、心跳快、呼吸喘、身體虛弱等情況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出現這些情況時,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夏季氣溫高 恐形成熱傷害

依據中央氣象局未來天氣預報顯示,在接連2個颱風過後,各地多屬高溫炎熱午後雷陣雨的天氣,最高氣溫可達35度,氣象局達人彭啟明博士提醒,北部水氣量少,白天很快會回到炎熱氣溫。雖然天氣冷對於心臟血管傷害較天氣熱明顯,但是高溫對人體的危害也不容小覷。

心臟病、50歲以上體重過重者當心熱傷害

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指出,夏天氣溫升高,人體血管擴張,血流量比平時增加,心臟負擔變大,再加上夏天流汗,身體水分蒸發讓血液變得濃稠,就可能出現冠狀動脈或腦血管堵塞,嚴重時導致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脫水現象也會讓心跳加速,容易引發心律不整或心臟衰竭。

美國心臟協會呼籲心臟病患者、50歲以上及體重過重的民眾,應特別注意暑熱對身體造成的傷害,在中午至下午3點應避免到戶外活動。外出時盡量穿著通風、淺色衣物、穿戴帽子及太陽眼鏡以避免熱傷害,並多補充水分。

保護心臟 做好三高、自我管理很重要

疾管署表示,心血管疾病的源頭管理就是三高控制,而三高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生活習慣、控制體重,民眾千萬要注意,自己多一份對健康注意,就是預防疾病最重要關鍵!國民健康署再次提醒,做好三高控制,做好健康生活型態管理,就是保護心臟的基本功。

Let's block ads! (Why?)

活動/找回爸爸健康 戒菸戒檳動起來
8月04日 12:40

活動/找回爸爸健康 戒菸戒檳動起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研究顯示,檳榔與菸酒對健康會造成不小的影響,然而,您對檳榔認識多少呢?電子菸真的可以幫助戒菸嗎?當身體有哪些症狀出現時我們該如何提高警覺呢?

在父親節前夕,邀請您帶著父親或家中成員一同前來參加闖關活動, ​共同守護辛苦的爸爸及身邊親友的健康吧!當天持闖關卡進行3關遊戲互動即可獲得精美禮品乙份,並贈送摸彩券乙張參加抽獎。多項好禮等著你,趕快帶著爸爸一起動起來。

名稱:戒菸戒檳動起來 爸爸健康跟著來
​時間:2017 年8月7​日(一) 9:00-11:30
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
諮詢:02-7728-2176 ​許社工師或本院二樓癌症資源中心

Let's block ads! (Why?)

【醫病平台】為了病人 作為了解中醫應用價值的西醫
8月04日 12:29

【醫病平台】為了病人 作為了解中醫應用價值的西醫

編者按:本週我們刊登了兩位醫學系五年級學生的文章,這兩位醫學生可能因踏入西醫體系的時間較短,所以能用較開放的心態看待有別於傳統西醫的治療。我們誠摯地希望,在文章中所提出的看法或許更能引起西醫老師的反思,同時學生們透過科學訓練所培養的批判精神,也可以幫忙我們看出「非西醫」的醫療理論與問題,也能提高社會大眾對一些口耳相傳的醫療軼事的警惕。

「醫生,我可以同時服用中藥嗎?」這是一個在醫院此起彼落的問句。我是西醫領域的醫學生,周遭許多親朋好友在身體出狀況時也會偏好尋求中醫的協助。當中有些人的病情真的獲得大幅改善,例如我親眼見過乾癬久治不癒的病人,塗抹中藥後,症狀大幅改善;原本被斷定生命僅存數月的癌末病患自從實踐中醫養生保健的飲食和運動後,已經又活了好幾年。當我回想起這些真人實事,受過西醫教育5年訓練的我,不禁懷疑起我的所見所聞:第一位病患塗抹的中藥搞不好摻雜了類固醇;第二位癌末病患看似被中醫延長的生命,搞不好本來就在統計學的95%信賴區間以外。西醫最引以為傲的是背後龐大的科學證據和日新月異的進步,往往對中醫抱持著優越感;相對地,我也聽過不少西醫師抱怨中醫師對西醫師的競爭與干擾。然而中醫和西醫都是身處台灣的我們很容易接觸到的醫學,究竟學習西醫的我們應該抱持著甚麼態度來看待中醫呢?

中西醫學觀點各不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中西醫的邏輯有哪些異同。從古人對人體的描繪,就顯示兩者對身體有不同的關注重點。在西方,可以看到人體的圖形著重在表達解剖構造,強調肌肉、神經、血管、器官位置和結構的精確性。而在東方,像是印度醫學、中醫等傳統,卻是將重點放在人體的能量系統。如:脈輪、經絡等。如果大家到中醫的醫療院所,常常會看到標示出人體穴位的小銅人或掛圖。因此,中醫的五臟六腑,也是描述功能的單位名稱,和西醫的解剖性器官,不能完全對應。對於人體的觀點不同,是各個醫學傳統,在疾病或治療邏輯上有差異的重要原因。

由此出發,西醫從疾病的生化機轉著手,找尋有效物質(藥物)或結構介入(手術)的方法,來矯正疾病造成的運作失衡。而中醫從身體的能量體系著手,以補充或清瀉特定系統的能量,來幫助身體清除外邪或消除疾病。概括地說,西醫關注微觀的機制及物質層次(如檢驗數據、影像判讀)的改變;中醫關注巨觀的型態及能量層次(如氣、血、津液)的運作是否健全。西醫是介入矯正,中醫是框扶平衡。西醫對抗疾病的病原,中醫則是幫助疾病的宿主。 除了治療的邏輯,中西醫對於環境帶給人的影響,也有不同的著墨。中醫強調「天人合一」的觀念,認為人體的運作原理,和自然界是協調一致的,兩者的差別僅是系統規模的大小。在四季流轉中,人體也會隨自然界的節律而改變。因此,五行的相生相剋,是中醫學說的基礎,其中描述的不僅是自然界中的物質特性,也蘊含它們彼此消長的理型。木火土金水對應到五臟(肝心脾肺腎),描述它們的功能特徵。

西醫對中醫的疑慮

西醫對中醫的不信任有兩大原因。第一個原因是針對中醫缺乏實證研究支持的質疑。中醫診所的林立和幾千年來的人體實驗的確無法說服西醫,然而現代的中醫早已不會以這麼簡單的兩句話來迴避這個現實的問題,所以中醫現在也積極的在做基礎和臨床試驗,也已經產出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上,尤其是關於一些慢性疾病和婦科疾病,相關的論文不少。

第二個原因是有關中醫延誤病情的指控。由於兩者的學理邏輯本質上存在明顯差異,衍生出中醫和西醫對同一位病人的診斷或治療計畫大相逕庭的怪象,對病人來講往往無所適從,也可能因為相信中醫的說法,對疾病掉以輕心。骨科醫生上課時,就提到很怕病人一有筋骨痠痛就先去「推拿」,忽略背後可能有癌症骨頭轉移的問題。比較好的作法是,現在中醫師若遇到疾病或其併發症有一定風險將大幅影響生命品質的病人,例如糖尿病患、癌症病患,只要是有受過正統學院中醫訓練,都修過西醫的學分,因此有義務絕對不能讓病人只看中醫,一定要建議病人先去西醫做完一系列的檢查,再由病人自己評估要進行怎麼樣的治療,這樣才能避免拖延病情的疑慮。

中西藥學亦不同

回到本文一開始提到是否可安心服用中藥的大哉問,中藥不像純化精製的西藥,因此被西醫認為治療效果不如西藥,其複雜的組成也容易產生預期以外的毒性,例如轟動一時的馬兜鈴酸事件。事實上,中藥在處方時的觀念本來就不是運用單一萃取出的成分,而是運用中藥與中藥之間互相的配伍,形成一個方劑,其中藥物的藥性互相制衡,達到療效同時也比較能沒有副作用。中醫自古至今都有進行藥物交互作用的研究,古代有「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告誡中醫不要把這些藥物配在一起,以免引起副作用。現代有藥學實驗不斷在尋找最適合某種病的中藥成分或複方,最著名的成果正是用來治療瘧疾的奎寧。只是目前中藥與西藥之間的交互作用還存在很大的問號。例如有些西醫認為中醫在治療癌症上,看到瘀並經過「辨證論治」後給予患者活血化瘀的藥物,會促進患者癌細胞的轉移。因此在更多藥物研究出來之前,西醫會希望病人避免服用超出西醫知識範疇之外的中藥,若真的有需要服用中藥的理由,也會希望中醫在開藥時多加斟酌。

中西醫學理論應互酌

不可否認地,西醫已經成為台灣醫學的主流,尤其是西醫在急重症方面的療效是中醫望塵莫及的,發展出很多恢復生命徵象、開刀解決根本病灶的方式。至於糖尿病、腎衰竭等內科疾病,病患還是應該選擇有研究證據並不斷進步的西醫。中醫對病患的照顧有些還是相當不錯的,包括運用針灸來中風的病人恢復一定的日常生活功能、開立中藥來減緩癌末病患的身體不適等。時至今日,病患依然源源不絕地踏入中醫診所,也是因為當前西醫還有很多無法治癒的疾病,因此對患者來說,有時中醫是僅存的希望,或只是希望多一種輔助療法來改善生活品質。

下次當被病患問到中醫的問題,為了病患的最大福祉,西醫師們不妨秉持實證醫學的精神來了解中醫的應用價值,至於查不到的部分就如實告知病患,中醫已超出一個西醫師的知識範疇。

更多醫病平台精彩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Let's block ads! (Why?)

1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氣清淨機達人 的頭像
    空氣清淨機達人

    空氣清淨機綜合評比&推薦比較

    空氣清淨機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