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空氣清淨機綜合評比&推薦比較選擇相關健康新聞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呂紹睿:必做3招護膝運動6月08日 10:56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膝蓋疼痛令人困擾,尤其年齡在40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診治,X光檢查往往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大概都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但是,關節名醫呂紹睿醫師卻要顛覆這樣的說法,他表示,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呂紹睿:必做3招護膝運動
6月08日 10:56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膝蓋疼痛令人困擾,尤其年齡在40歲以上的膝痛患者,如果去找醫師診治,X光檢查往往會看到或多或少軟骨破壞的現象,大概都被診斷為「退化」性膝關節炎。但是,關節名醫呂紹睿醫師卻要顛覆這樣的說法,他表示,其實「退化」性膝關節炎,不是退化,而是摩擦。正確來說,是罹患了「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透過3招護膝運動,能增加關節的動態穩定性,進而保護軟骨。

檢視相片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呂紹睿:必做3招護膝運動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是退化,而是摩擦

軟骨並不容易受傷或「退化」,除非結構受到破壞,包括因為過度激烈運動造成半月軟骨、十字韌帶損傷,甚至是骨折等),一旦膝蓋的穩定度受到影響,軟骨才會受到波及而逐漸損壞,這在醫學上稱為「外傷性骨性關節炎」,約占「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10%;然而,絕大部分的人沒受過傷(占了「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的90%),但是,為什麼他們的膝關節還是會「退化」?

大林慈濟醫院關節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在其新書《自己的膝蓋自己救》中表示,根據長期觀察,以及10年來的研究發現,這90%患者的病痛,真正原因並不是「退化」,絕大部分是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造成的「內側摩擦症候群」。

50多歲以後內側皺襞磨損、發炎 破壞關節軟骨

為什麼內側皺襞與關節的摩擦會引起膝蓋疼痛?因為內側皺襞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殘留在膝關節滑膜腔中的皺襞,外型像是衣服的皺褶,正常人膝關節平均每年彎曲多達百萬次,每次膝蓋彎曲、伸直時,內側皺襞與關節股骨內髁會互相摩擦,而產生物理及化學破壞,隨著年齡增長,內側皺襞與股骨內髁摩擦達數千萬次,若是從事必須一再重覆彎曲及伸直膝蓋的活動或工作,摩擦次數就更多了。

因此,原本像新鮮絲瓜一樣柔嫩的內側皺襞,經年累月摩擦後,最後會變成像菜瓜布一樣粗糙。人在年輕時,內側皺襞是平滑且薄的半透明狀;至30、40歲時內側皺襞開始纖維化,漸漸失去彈性而變硬;50多歲以後即出現磨損、發炎,對關節軟骨的破壞逐年增加。

檢視相片
騎腳踏車、爬樓梯,膝關節彎曲角度大,軟骨易受傷。

騎腳踏車、爬樓梯 膝關節彎曲角度大,軟骨易受傷

尤其,膝關節已經演化成精密的四角連桿機構,膝關節彎曲超過30度後,軟骨間會開始混雜,有互相摩擦的滑動運動;超過60度之後就完全會有摩擦破壞作用的滑動運動。當人類自然的移動方式,例如:走路、跑步,在受力的站立期,膝關節的彎曲角度並不會超過30度,軟骨是不會受傷的。然而,因文明發展而產生的活動,例如:騎腳踏車、爬樓梯,往往就超出四角連桿機構能保護的彎曲角度了。急性發炎的內測皺襞,則隨時都在腐蝕軟骨,只要些微彎曲都可能造成夾擊現象而加重疼痛症狀。

退化性膝關節炎不再是無法醫治的病痛,只要能早期診斷是否有「內側摩擦現象」引發的「內側摩擦症候群」,就有治癒的機會。

3招護膝運動 預防膝關節「退化」

針對「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呂紹睿醫師特別設計一套膝關節健康促進操,只要3個動作,包括:一組是鍛鍊肌力的「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另兩組則是「抱膝運動」與「壓膝運動」,能增加膝關節的靈活度,加強關節附近的肌力,以及增加關節的動態穩定性,進而保護軟骨,預防膝關節「退化」。

檢視相片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檢視相片
抱膝運動。(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檢視相片
壓膝運動。(圖片提供/時報出版)

【延伸閱讀】

Let's block ads! (Why?)

34歲男子返台出疹 今年首例德國麻疹
6月08日 10:46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北部一名34歲男性,3月前往菲律賓就讀語言學校,5月底出現咳嗽、頭痛、出疹等症狀,返台確診為德國麻疹,為今年首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疾管署提醒,個案曾搭乘長榮航空BR272班機返國,建議搭乘同班機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至6月26日,若出現疑似症狀,請戴上口罩儘速就醫。

咳嗽、出疹 確診感染德國麻疹

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指出,該患者自訴5月27日出現咳嗽症狀,29日陸續有頭痛、出疹情形,30日於菲律賓當地就醫並診斷為麻疹,6月4日返國時雖已無不適症狀,但當日返家後自行前往醫院就醫,經醫院評估後採檢通報,6月7日確診為德國麻疹。

掌握60名接觸者 未有人出現疑似症狀

莊人祥副署長表示,個案可傳染期間為5月22日至6月5日,活動史以菲律賓為主,雖個案自搭機返台至就醫全程都佩戴口罩,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展開防治工作,目前共掌握60名接觸者,包括同住親友、機上鄰近座位乘客、含機組人員,以及就醫時曾接觸相關醫護人員,目前尚未發現有人出現疑似症狀,將持續追蹤觀察至6月26日。

搭乘BR272班機旅客 自主健康管理至6月26日

" data-reactid="24">

搭乘BR272班機旅客 自主健康管理至6月26日

莊人祥副署長呼籲,曾搭乘長榮航空BR272班機的民眾自主健康管理至6月26日,若出現疑似症狀,請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接觸史,另針對同機已離境的外籍乘客,將透過聯繫窗口通知相關國家。

前往德國麻疹流行地區 評估接種MMR疫苗

" data-reactid="26">

前往德國麻疹流行地區 評估接種MMR疫苗

莊人祥副署長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前可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MMR疫苗接種需求,於流行地區應隨時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不觸摸口鼻,出入人潮密集地區可戴口罩加強自我防護;如有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及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等症狀,應儘速戴上口罩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及暴露史。

Let's block ads! (Why?)

救命工具體內「秀逗」 女一日被電七次
6月08日 10:33

救命工具「秀逗」亂放電,救命差點變成要命!一名55歲女性,7年前因為致命性心律不整,接受體內心臟去顫器(ICD)植入手術,以為從此高枕無憂,沒想到幾個月前去顫器開始出現異常信號,反而成為不定時的電擊器,一天最多被電7次,痛不欲生,趕緊接受手術移除毀損的導線,這才回歸正常生活。

原來女子罹患心室頻脈,與心室顫動同為最致命的心律不整,發作數秒內就可能昏倒,持續數分鐘就會引發腦損傷甚至猝死,7年前就曾因發作車禍,鬼門關前走過一遭,在心臟植入去顫器,好在心律不整發作時,放電刺激心臟,讓心跳恢復正常。

不過該是救命工具的去顫器,反而因為導線毀損變成不定時的電擊器。北醫附醫副院長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施俊明表示,由於導線已放置長達7年,可能與血管及心臟沾黏嚴重,手術得面臨大血管及心臟破裂的風險,難度極高。

北醫附醫由心臟內外科及麻醉科組成醫療團隊,透過即時食道超音波監測,順利移除損毀導線,並植入新導線及去顫器,手術前後歷經4小時;移除導線醫材費用約需15萬元,無健保給付,考量女子經濟狀況,台北福星扶輪社也特別提撥專案經費贊助。

施俊明指出,飲食西化、人口老化,國內心血管疾病患者明顯增加,裝置體內去顫器的需求也隨之上升,國外研究觀察,導線使用6年以上的毀損率僅2%,臨床上並不多見;一旦導線毀損或感染,傳統多採用外科開心手術,復原時間長,術後須住院2到3周,但現在可由心臟內科透過微創導管移除裝置的方式處理,住院時間縮短至4到5天。

施俊明提醒,導線一旦發生毀損,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威脅生命,因此,體內植入去顫器後,務必定期回診檢查去顫器電池、電量及導線情況,以維持正常運作,防止猝死。

Let's block ads! (Why?)

1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空氣清淨機達人 的頭像
    空氣清淨機達人

    空氣清淨機綜合評比&推薦比較

    空氣清淨機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