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空氣清淨機綜合評比&推薦比較選擇相關醫療衛生新聞

醫院為收入改診斷碼? 健保署發函勸說7月12日 15:36 為落實分級醫療,衛福部推動輕症患者到基層診所就醫,重症才去大醫院看病,但因此導致醫學中心收入大減。健保署發現,有醫學中心為避免營收短少,竟要求醫師「修正」診斷代碼,讓小病變大病,為此,健保署長李伯璋特別致函各大醫院院長道德勸說,呼籲應登

醫院為收入改診斷碼? 健保署發函勸說
7月12日 15:36

為落實分級醫療,衛福部推動輕症患者到基層診所就醫,重症才去大醫院看病,但因此導致醫學中心收入大減。健保署發現,有醫學中心為避免營收短少,竟要求醫師「修正」診斷代碼,讓小病變大病,為此,健保署長李伯璋特別致函各大醫院院長道德勸說,呼籲應登錄正確資料。

為杜絕小病全衝大醫院,衛福部不僅調漲未經轉診到醫學中心看病的門診部分負擔,今年起也要求醫學中心、區域醫院要縮減輕症病人比率,輕症件數必須比去年下降1成,將患者下轉至基層診所;若去年有1萬件輕症件數,今年必須壓在9,000件內,超過者就將核扣給付。

媒體報導,有醫學中心因此營收大減,第1季就短少新台幣6,000多萬元。為避免因輕症患者件數超標而影響收入,不少大醫院要求醫師修正診斷碼,改登錄重症代碼,讓小病診斷成大病。

健保署專門委員張溫溫證實,健保署分析今年第1季申報資料,的確發現有醫院診斷碼下的「怪怪的」,有些病人過去主診斷是輕症,但現在輕症被改到次診斷,主診斷成為其他較嚴重的疾病,有醫學中心一下子少了10%的輕症診斷,尤其又以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最為明顯。

張溫溫說,健保署發現異狀後,署長李伯璋特別致函各大醫院院長道德勸說,要求不得干預醫師下診斷碼,必須尊重專業。張溫溫:『(原音)因為為了做分級醫療,希望大家配合,那我們也有耳聞、有人有反應,醫院會有編碼不太真實的爭議,所以希望院長要能夠尊重醫師的專業,正確的去做疾病編碼。』

張溫溫表示,健保資料庫向來是台灣醫界最重要研究參考資料,若錯誤的登錄資料越來越多,將影響未來大數據分析,導致公衛流行病學調查失真,雖然目前對醫院更改診斷代碼「無法可罰」,但健保署絕不容許不實登錄,將積極輔導醫院改進。

Let's block ads! (Why?)

像感冒又像中風 江明哲:恐為慢性硬腦膜下出血
7月12日 15:33

「慢性硬腦膜下出血」是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因診斷不易,誤診機率高,臺東基督教醫院腦、脊椎神經外科醫師江明哲提醒,老年人若近期頭部遭受撞擊,一旦發生像是感冒、又像是中風,但是沒有陷入昏迷的情形,一定要盡快就醫,找出正確診斷,對症下刀。

江明哲表示,曾有一名75歲的患者,因一側肢體癱瘓、無法行動,手、腳都不聽使喚,而趕忙到東基掛急診,陪同家屬形容「就像是腦中風一樣」。急診醫師評估後,安排患者進行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發現該患者顱內右側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即刻轉住院治療。

他指出,假如血腫是發生在左側語言區,就會合併口語不清的狀況,經詳問家屬,才得知該患者住院前一星期,曾因跌倒而撞擊到頭部。

此外,一名43歲的女性患者,因嚴重頭痛、嘔吐而前往東基掛急診,安排其進行腦部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顱內兩側皆有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即刻轉住院治療。

江明哲表示,兩側發生血腫的病例,有時很難早期被發現,症狀就像感冒一樣,頭痛、嘔吐、身體乏力、步態不穩、頭頸部僵硬。他強調,濃度高的血水會呈現白色彎月狀影像,很容易被發現而接受手術治療。但該名患者的出血濃度是「中等度」,又在顱內兩側發生,易因電腦斷層難以區別而被忽略。

2名患者接受開顱手術,引流腦內血水後,都恢復正常,行動自如。術後住院約10天至2星期不等,之後僅需定期回門診追蹤即可。江明哲呼籲,中、老年人若近期頭部遭受撞擊,一旦發生又像感冒又像中風,但是沒有陷入昏迷;或者伴有異常行為時,應盡速帶往醫院診斷,以免延誤治療。

Let's block ads! (Why?)

用棉花棒掏耳朵?醫師:小心越挖越嚴重
7月12日 15:14

大家都喜歡在家裡用棉花棒掏耳垢,但其實是錯誤的觀念,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主治醫師林志勳表示,這樣很容易將耳垢推得更深,造成耳垢堆積成硬塊、阻塞耳道,因此不建議使用棉花棒清除耳垢。另外挖耳勺也可能有危險,容易刺傷、導致鼓膜穿孔。建議在耳垢過多而導致不適時,向耳鼻喉科醫師求助,以專業工具清除耳垢。

林志勳表示,耳屎,又名耳垢,是由外耳道腺體(皮脂腺及耳蠟腺)的分泌物和外耳道皮,皮膚死掉的角質細胞自然脫落所構成。耳垢有可保護耳朵,且有殺菌效果。耳垢位於外耳道的毛髮及表皮上,可抵擋外來細菌、黴菌、灰塵,甚至是蟲子等外來物質的干擾,讓外來物質不至於進入耳道深處。

「耳垢又分為乾性和濕性」。林志勳說,台灣人濕性耳垢者比例約20%,過多的耳垢可能會妨礙聲音在耳道中的傳播,從而導致傳導性聽力減退。工作上經常接觸沙塵等污染物、時常游泳或潛水、長期使用助聽器或耳機、外耳道皮膚新陳代謝較慢、有過量耳毛的人士等耳部的油脂分泌都會較多,耳垢亦相對較多。

然而,大部分的耳垢不需要清潔,因為外耳道有自動清潔的功能,使耳屎由內往外慢慢輸送出去,除非是過多的耳垢導致了健康問題,才需要清理。美國耳鼻喉學會並不建議清除耳垢,經常刮除耳垢,也會讓耳道失去保護及抗菌的作用,增加耳道受傷感染的機會。

然而,很多民眾習慣用棉花棒掏耳垢,經常清除耳垢的人,耳垢反而愈來愈多,因為常挖耳垢會促使腺體分泌旺盛,以致產生更多的耳垢。如果真的忍不住想「挖耳朵」,盡量使用柔軟的器具清除,小心不要挖得太深、太用力,以免挖破耳膜或皮膚,而且要避免與別人共用器具。

如果常感到耳屎很多,可以定期至耳鼻喉科清潔,或至耳鼻喉科開立耳垢軟化劑,幫助耳屎排出。另外如果常感到單側耳塞,可能原因除了耳屎以外,還要考慮聽力喪失、耳咽管功能不良、外耳發炎或是鼻咽癌、聽神經瘤等症狀,因此如果常感到耳朵不適,仍必須至耳鼻喉科求診才是正確的處理方式。

編輯推薦

吳家麟/誰說跑步傷膝蓋? 骨科醫師告訴你真相</a>" data-reactid="18">吳家麟/誰說跑步傷膝蓋? 骨科醫師告訴你真相

喝酒熬夜非主因 肝病元凶是它</a>" data-reactid="19">喝酒熬夜非主因 肝病元凶是它

Let's block ads! (Why?)

1px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空氣清淨機達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